血液黏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时摩擦力或流动阻力的指标。血液黏度愈高流动性愈小,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愈高。由于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特殊悬浮液,因此,全血黏度是血浆黏度,血细胞浓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流变性的综合性指标。其中红细胞浓度是影响全血黏度最重要的因素。
由于血液是非牛顿型流体,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黏度是不同的,随剪切率增高而降低,随剪切率的降低而增高。因此,血液黏度的测定需检查几个剪切率下的黏度值。我们一般测定高、中、低三种切变速度下的全血黏度,用以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血管、不同压差血管内的流动性。
1.全血黏度(高切)(200s-1)
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全血黏度(高切)升高的直接原因是:① 红细胞浓度增加;② 血浆黏度增加;③ 红细胞刚性增加,即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黏度(中切)(50s-1)
是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黏度(低切)的过渡点,临床意义不十分明确。
3.全血黏度(低切)(<10s-1)
是指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全血黏度(低切)升高的直接原因是:① 红细胞的浓度增加;② 血浆的黏度增加;③ 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
参考范围
旋转式黏度计法:全血黏度(mPa·s):
高切:男性 3.84~5.30,女性 3.39~4.41;
中切:男性 4.94~6.99,女性 4.16~5.62;
低切:男性 8.80~16.05,女性 6.56~11.99。
不同厂家的仪器,不同的检测方法,参考值不同,请参考各实验室给出的参考范围。
【异常结果解读】
全血黏度增高见于:
1.血细胞浓度增加
如脱水、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硅沉着病、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如脑血栓、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雷诺症等。
3.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如缺氧、酸中毒、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4.血浆黏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