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检网>项目百科>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症状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症状

来源:冯书江 发布时间:2020-12-11 09:25 1775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 年的报告,65 岁以上的老年人,65% 患有骨质疏松症,1998 年 WHO 将每年 10 月 20 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

    我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据推测全国有 9000 万人患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因此对中老年人进行人体骨骼中矿物质含量的测定,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缺钙现象非常严重,稍不留神就会发生骨折,造成终身痛苦或残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中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症普查,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及时治疗,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它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雌激素水平有关。

  2.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机制

  正常人的骨骼是很硬的,看上去似乎是不会改变的,实际上骨组织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它不断地吸收旧骨,生成新骨,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着。人到 30~35 岁时骨量达到骨峰值,并维持体内骨转换的相对稳定性。40 岁以后骨转换的趋势逐渐变缓,骨矿密度和含量逐渐降低,每年丢失速度约为 0.5%。随着骨矿含量的丢失,骨组织的微结构出现紊乱和破坏,当骨矿含量的丢失到一定程度,骨的结构无法维持正常形态,骨小梁变窄,变细,弯曲,错位,甚至断裂;有的骨质被吸收形成空隙和空洞,就像被蚂蚁蛀空的房梁一样;由于骨皮质变薄,脆性增加,骨骼的力学强度下降,因此稍有外力作用或用力不当,就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症状

  3.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

  (1)绝经后女性和卵巢切除者易患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减少,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钙丢失加快引起。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 2 倍以上。

  (2)老年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因为老年人骨细胞生物衰老,性激素减少,肾功能减退,使钙从肾脏重吸收减少。

  (3)缺少阳光照射者易患骨质疏松症。因为体内维生素 D 的来源 70% 以上是由皮肤通过日光照射形成的,而维生素 D 对钙的吸收又是极其重要的。长期坐办公室,打电脑,看电视,缺少阳光照射者,体内维生素 D 常缺乏。

  (4)缺乏体育活动者易患骨质疏松症。运动可以使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加,肌肉发达、骨骼强壮,骨密度提高,减少和延缓骨量丢失。

  (5)酗酒会导致骨密度降低,专家建议: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超过 30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为宜。

  (6)吸烟者易患骨质疏松症。因为吸烟者骨量丢失率约为正常人的 1.5~2 倍。

  (7)人种和遗传因素。黄种人和白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高于黑人。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者,体重低、身体瘦小者更易患骨质疏松症。

  (8)高盐饮食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因为高盐饮食后,过多的钠从肾脏排出同时也将钙排出,从而导致骨钙丢失。

  (9)偏食者易患骨质疏松症。因为偏食易造成营养不平衡,导致钙、维生素 D、蛋白质等营养要素的缺乏,出现骨质疏松症。

  (10)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泼尼松等)会导致骨质疏松。

  4.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 型原胶原 N-端前肽(PINP),Ⅰ 型原胶原 C 端前肽(PICP);和骨吸收标志物,包括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血浆 Ⅰ 型胶原 C 端肽(S-CTX),尿 Ⅰ 型胶原 C 端肽(U-CTX),尿吡啶啉(PYD),尿脱氧吡啶啉(DPD)等。临床应用时不一定全部检测,可挑选其中各 1~2 项即可。

  正常情况下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发生骨质疏松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标志物明显增高,骨流失加快,这时应尽快就医。治疗后,骨吸收标志物和骨形成标志物恢复正常,说明治疗有效。如果治疗骨质疏松时长期服用抑制骨吸收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就要监测骨代谢标志物,了解骨代谢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不要过度抑制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强度的降低。

  动态监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可能是目前骨标志物应用于临床最有价值的方面,因为骨密度的变化较缓慢,至少要 1 年才能观察到细微变化,而骨转换标志物能在用药 3 个月后就出现显著变化。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开展这项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