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不断地流动循环,既不溢出血管外发生出血,也不在血管内凝固成血栓,这是因为人体中的止血、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而血小板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检测血小板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参考值】( 100~300 ) ×10°升。
【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的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餐后又较餐前略高;剧烈运动后血小板升高;舂季较低,冬季略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约10%;妇女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降低;新生儿血小板数目较少,3个月龄后接近成人水平。
血小板降低:
(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 2 )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 3 )血小板消耗增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旅。( 4〕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除创伤外,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当血小板低于80 × 10升时,可导致自发性出血;血小板数低于50×10:升,有出血性损伤或将进行手术时,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血小板增高:
(1)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2)组织受损及脾切除术后。(3〕急性反应,如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恶性肿瘤的早期。
血小板数高于600 × 10"升属于病理状态,若无失血史及脾切除史,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恶性疾病存在。血小板高于1000×10*升常出现血栓,应给予抗血小板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