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疾病
人们除了健康普查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外,往往最先根据疾病的信号--症 状的出现(参见《如何发现疾病信号》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版),再到医院进行门诊,接受医生的检查。每一个专科的大夫检查方法是不同的,例如耳鼻喉科、眼科和神经科的体格检查,内容和程序均不一样。检查后经过总结分析,医生会提出一个临床诊断的方向,沿这个方向,再进行影像检查及实验室化验检查,以最终化验的结果来确定诊断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再如有人急性发热、咳嗽和胸痛等症,内科医师回还检查后发现肺听诊有“哕音”,为确定肺部疾病和有否感染,即开出影像诊断一拍“X胸片”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胸片发现肺部有炎症阴影,血常规检查发现白血球和中性粒白细胞明显升高,医师可以明确诊断为肺炎而对病人进行治疗。
2.检查治疗效果
如果医师对病人再作进一步确诊或修改诊断,往往建议病人再进行检查,也称随访检查。用肺炎病人作例,如果病人经治疗后,热度已退,咳嗽和胸痛好转,胸部X线摄片提示正常,血白细胞和中性粒性白血球也恢复到正常数量,那么肺炎的诊断为正确,治疗为有效;如果病人经治疗后病情无好转,那么医生的起先方案如X线摄片、实验室检查等方向要改变,诊断也可能会修改。有些慢性病,除了需要经常复查外,检查的间隔日期应按病情的进程而加以区别制定。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尿毒症等,极易发生病情变化,也可能导致恶化,所以检查的间隔时间要短。像慢性肝炎、痛风、高脂血症和贫血等慢性疾病,可间隔较长时间再复查。特别像胃X线钡剂造影或胃内(窥)镜,每年1~2次即足够。而心电图等无创伤性检查,对心绞痛和心律异常者应增加检查次数。慢性疾病是个长期综合治疗过程,除检查外,应注意饮食、运动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