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检网>项目百科>血沉和血液黏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沉和血液黏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来源:大太阳 发布时间:2021-02-01 12:31 2097
血沉的全称是红细胞沉降率,缩写词是ESR。它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浆中具有相对的悬浮稳定性,沉降极其缓慢。到在很多病理情况下,血沉率可明显增快。虽然血沉率测定属于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凭检测结果作为确定任何疾病的诊断,但将其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起来考虑,则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血沉

        血沉的全称是红细胞沉降率,缩写词是ESR。它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浆中具有相对的悬浮稳定性,沉降极其缓慢。到在很多病理情况下,血沉率可明显增快。虽然血沉率测定属于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凭检测结果作为确定任何疾病的诊断,但将其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起来考虑,则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 0~15 mm/1 h末( 魏氏法)

  成年女性: 0~20 mm/1 h末(魏氏法)

  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婴幼儿由于生理性贫血,孕妇及60岁以上老人由于纤维蛋白增高,均可引起血沉增快。

  2.病理性增快:血沉增快无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来诊断疾病。

  (1)急慢性炎症时血沉的动态变化:急性细菌性炎症时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风湿热等,每当活动期血沉增快,而病情好转时血沉则减慢,静止时血沉可正常。故动态观察血沉变化,可监控病情并判断预后。

  (2) 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见血沉增快:如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血沉可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不增快。

  (4)凡引起球蛋白增高的疾病均可致血沉增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慢性肾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其他:如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血沉均增快。

  3.血沉减慢:在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或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降低时,血沉可减慢。

  综合以上分析,临床测定血沉可用于以下情况:

        ①可观察病情变化,如风湿热、结核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病变活动时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多较前减慢或恢复正常。

    ②用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而恶性肿瘤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快,晚期或有转移时常明显增快。③可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从而可以考虑一些导致高球蛋白血症的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测定的方法有两种:毛细管式黏度计测定法和旋转式黏度计测定法。前者适用于血浆、血清等黏度低的标本;后者对血液、血浆、血清黏度均可测定。

   血液比黏度测定是在一定温度下,使一定量的血液(或血浆、血清)自然地通过一定长度和内径的毛细玻璃管时所需的时间,以此与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流过同一毛细玻璃管所需时间相比,其比值即为该血液或血浆、血清的比黏度。

  正常参考值由 于使用的仪器、测定方法和温度等实验条件的不同每个实验室报道的参考值颇有出人,以下数值仅供参考。

  全血比黏度男性3.43~5.07女性3.01 ~4.29.

  血浆比黏度1.46~1.82血清比黏度1. 38~1.66全血还原比黏度5.9~8. 9临床意义比黏度值 与黏度成正比,液体的黏度越大,通过毛细玻璃管所需的时间越长,其比黏度也越高,所以比黏度可以反映黏度的大小。

  1. 全血黏度增高可见于:

    (1)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2)脑部疾病:如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意外。

  (3)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4)内分泌及代谢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脂血症、肝硬化等。

  (5)恶性肿瘤。

  (6)其他疾病:如脱水、烧伤、休克、肾功能衰竭等。.

 2.全血黏度减低:见于贫血。

   3.血浆黏度增高:可见于

        (1)原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继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